1 经济不是一天转移的
首先说一句,现在网上讨论经济问题的时候,一般说的“南方”其实是指珠三角和长三角,把云南、贵州、广西和江西给排除出去了。这种说法实在是太奇葩,不过咱们不改变习惯用法了,继续沿用吧,大家心里有个数就行了。所以在本文当中,“南方”也指的是长三角和珠三角。 其实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这事不是最近几十年的事,而是过去上千年的一个趋势,只是不同的阶段推动力不一样。 在唐宋之前,南方自然环境太差,山地多平原少,江河湖泊纵横,水患也多;那时候工具也不行,铁器不够廉价不够锋利,也没法通过水利工程把南方潜在土地开垦或改善出来。 到了安史之乱之后,大批的北方流民跑到南方,这下不得不研究下怎么生活了。那个时候技术也有大幅进步,大家一起搞搞水渠,排干沼泽,研究农具;很快地,到了唐朝中后期,南方粮食产量暴涨,朝廷的主要税收来源就是南方了。 到了宋朝,更是加大剂量,疯狂上马各种水利工程改善南方种地环境,每条堤坝筑起,就会产生千亩良田。这在官方史书里很少提的,官方史书用毛主席的话说,都是些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的破事,而水利、种地这种关系大家生计的事反倒不咋提。这都是技术官僚们的事,搞技术的人在哪都不太上台面,西方那边主要聊的也是王公贵族、王子公主那些破事,直到工业革命之后才开始聊技术相关问题。 所以说宋朝搞基建非常厉害,尤其在建设江南方面,功劳卓著。 尤其南宋,北方彻底被女真人占领后,宋朝政府不是跑杭州了嘛,在那里住下了。技术官僚们带着大家疯狂搞基建,扩充农田,研究丝绸、陶瓷工艺,让江南生产力大解放,顺便还跟东南亚搞起了贸易。南宋小朝廷凭着那么一小块地,竟然在蒙古铁骑下苟延残喘一百多年。 南方本来就温暖,水多湿润对农业也是好事,南宋通过水利工程把土地整改完之后,南方粮食产量越来越高,到了宋朝末期,经济重心已经完成了南移。元朝统一中国后,就开始从南方往北方运粮了。 放一张图,大家感受下:

2 新中国成立后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外贸这条线基本断了;当时又是计划经济,北方资源多,中国的煤钢复合体又在东北,所以持续了很多年,北方经济要重于南方。南北经济一反千年常态,出现短暂的“反转”。 随后改革开放。一开始还不太明显,等到了2000年,中国开始加入世贸,彻底开始“外贸导向”,也就是要中国生产工业品,出口给西方。 但是西方并不是看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所以要给安排工作,人家看上的是中国工人素质高但工资只有西方的1/20。不过西方吸取了和日本的经验教训,当初他们让日本搞代工,但日本偷摸学会了美国人的核心技术还反超了,差点把美国给干下马。 2000年后让中国搞代工,欧美刻意控制高科技输出,主要让中国接手轻工业相关领域。 而南方,迅速承接了这部分加工业务。 这里就有个问题,为啥南方承接呢,而不是北方? 原因有好几个,首先当时最先开放的几个城市都在南方。而且回大陆投资的那些人,都是早期从两广和福建跑出去的,他们回来投资肯定是在南方呆着嘛。 不过这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北方没有适合的港口。 说到这里可能有小伙伴不满意了,博主你这不胡说嘛,南方有上海、宁波、广州,但是北方也有天津、青岛、大连,怎么就没港口呢? 其实在制造业中,港口本身不是关键,毕竟港口往往是个门户,一般原料运到港口,再从港口转运到生产型城市,如果港口到其他城市的路特别难走,那这些原料就运不过去,到时候成品运不出来,那港口可能就是个摆设,或者可以用作军港或者加油站,不能用作大型枢纽。 而南方港口,内河发达,可以低成本地跟其他内陆城市连起来。 大家可以看看中国现在最发达的区域,长三角,是不是水网纵横?苏南的经济水平直逼发达国家,也是这个原因,他们都是上海港背后的城市。



3 接下来会发生啥
现在外贸拉动经济模式已经到头了,今后当然还会对外做买卖,不过外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没那么大了。 但是今后人口向东部沿海集中的趋势并不会变,那三个圈会继续走强。不出意外的话,按照现在的趋势,那三个圈会成为地球上最繁华、人口最多和规模最大的经济体。而且这不是什么有生之年系列,大概就在近十年。 当然了,南方那两个圈整体生态要比北方强一些。 南方的城市群“订单驱动”几十年,受商业文化熏陶时间较长,这种情况下,遵守合同、守法、守时等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政府宽容性也强得多,都能接受搞互联网高利贷了,你说宽容不? 北方老百姓受商业文化熏陶和订单驱动少一些,所以更加“人情社会”一些,政府的思维和观念也跟南方那边的不太一样。 而且随着南方两个三角的产业外溢,其他离得近的主干大城市无疑也能分到南方制造业外溢的一杯羹。 以往一直在纠结制造业到底是会转向东南亚还是中国内陆,到这两年开始有点明朗了。 低端制造业,类似耐克鞋还有其他衣服,以及各种高污染行业,肯定要转移。一方面中国政府现在不太能接受高污染企业继续呆在中国,另一方面中国年轻人根本不愿意去生产线每天干十几个小时拿两三千块工资,现在这些企业在中国招不到工。此外就是那个关键问题,转到内陆后运输成本会翻倍,利润薄的企业受不了,肯定要去东南亚。这种企业我们也不想要。 那种高精尖的领域,很多现在正在向成都等西南城市转移,成都这几年经济走强,国际上评价也很高,没少占制造业转移这方面便宜。 高精尖这些行业需要上下游配合,要走一起走,东南亚那边的工人素质和条件有点接不了,这几年很多国外企业把厂子搬到印度后被印度人搞得服服帖帖,又在酝酿搬回来;而且这些行业相对利润高,对运输成本涨价不是太敏感。 文末总结几句吧: 1、南方会持续走强,底子已经筑好了,后续发力也会猛得多; 2、而且会持续外溢,一部分外溢到东南亚,一部分外溢到我国东南和中部省份了。北京现在溢出效应还不明显,帮不上周围城市什么忙,还在吸收周围城市的人口和资本。 3、如果面临选择困难,优先选南方两个圈的大城市,其次首选离那两个城市近的大城市。 4、今后的城市越来越大,可能会出现“一省一城”或者“一省三城”,高铁的出现会进一步加剧这种集中。 5、城市越大越发达,变数、机会、浪头就越大,有了浪,你就能飞。来源:九边 微信号:ertoumu893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