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谈 “厨房会消失吗” 还为时过早,但它已经没那么必要。 中国家庭正在变得越来越小,最新一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家庭成员平均数量降到 3 以下。大量年轻人,没有像上一辈那样为家人做饭的动力,很难长期 “做饭一小时,吃饭 10 分钟”。
如今许多年轻人吃饭,与其说看下饭剧,不如说是吃下剧饭,剧才是重点。“速食时代,连吃饭都觉得浪费时间”,方便面、速冻水饺、自热米饭、预制菜,还有高度功能化的代餐,已经很省时间了,但最终归宿还是外卖。 疫情封控没有成功培养起大家在家烹饪的习惯,更多人只是由去餐厅堂食转变为网上订餐在家吃。
如果说麦当劳最能代表美国食物,那什么最能代表中国食物? 答案可能是火锅。如今火锅是中国餐饮行业中营收规模的第一大品类,2021 年市场规模已经达到 5218 亿。 和火锅齐头并进的,是烤肉、小龙虾、大盆炖菜、烤鱼、酸菜鱼这些 “一道大菜” 式单品店。 以上海、重庆和南京为例,根据美团数据,2021 上半年这三座城市的美食热门搜索词 TOP 2 都是火锅和烤肉。
以房为标、高度一体化的市场竞争成为生活导向,让苦于内卷的人们无法安于花时间做饭; 大家庭的消失,降低了人们做饭的动力,吃饭讲究方便、快、少收拾; 市场逐渐成熟,可复制化的连锁品牌,逐渐接管中国人的餐厅。 年轻人的厨房快餐化、吃的外卖统一化、去的餐馆连锁化,这三块拼图,就构成了这代年轻人的饮食图谱。 这张饮食图谱背后的逻辑,可能就是 “时间心态”。 当代年轻人内在行为有两大指导关键词:一个是竞争,一个是超越。竞争对外,现在统一被叫做内卷;超越对内,常常被写作 “自律给我自由”“终身学习”“做时间的朋友,提升自我”。 这两词给这代人打造出了这样一种处境:普遍觉得没时间,就算啥都没干,时间也非常紧张,嗖一下一周就过去了,一年就过去了,越过越快。 哲学家赫尔曼・卢比提过一个概念,叫 “当下的萎缩”,他认为社会的加速,会造成 “当下” 这个时态缩得越来越短。 因为社会变化得越快,当下发生的事,就越快会成为过去,热搜、手机型号、你家楼下的商店、前男友,几个月甚至几周就换一波,经历很多,但很难形成经验;而未来的事,又会一件接一件迅速到来,给人更少时间来应对。 国内学者项飚也提过类似的观点,认为这一代人普遍处于一种 “悬浮” 的状态,“悬浮” 就是人人都忙着工作,忙着追向一个未来。与此同时,当下被悬空了,当下除了作为指向未来的工具,没有其他意义。努力工作不是因为喜欢这份工作,而是为了现在攒够钱,未来再也不用干这工作。 因为对时间敏感,你会发现近几年,年轻人格外强调 “属于自己的时间”,哪个大佬说 996 是福报,说建议年轻人只睡 4 小时,哪个假期又要调休,每隔一段时间都能上热搜。 后浪们有满肚子情绪,流行把时间分成两部分,上班的时间是资本家的,这时间就像海绵里的尿,挤一挤总会有的,但是都不想挤了;其余时间是自己的,不为上一代不为下一代,只为自己而活的时间,这时间不物尽其用就会心理不安,白活了。
来源:DT 财经 微信号:DTcaijing
评论已关闭